他们从激昂的青春走来,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在最美的年龄选择了最圣洁的职业。他们用温暖驱赶着绝望,一心赴救,永不放弃,以涓涓之力筑起护佑生命的铜墙铁壁。
无影灯下的“守护者”
麻醉医生,一台成功的手术,有一半的功劳应该归他们。俗话说:“手术医生治病,麻醉医生保命”,他们就是无影灯下的守护神。
绿色短袖手术服、手术帽,脚上手术室专用消毒拖鞋,遮住亲和力笑容的口罩是麻醉医生的经典“皮肤”。这也是麻醉医生银晓刚带给记者的第一印象。
大多数时候,银晓刚的一天从早上完成晨交班和晨课学习后开始,一旦进入手术间就“不见天日”了,不管外面天晴下雨,他只守护在病人的左右。手术一台接着一台,病人一个接着一个,期间他需要密切关注仪器上的各项指标,时刻准备抢救。做完手术后,还要负责将患者送往麻醉恢复室,直到完成患者的交接后,工作才算告一段落。因为科室人手不多,加班是常有的事,晚夜班更是通宵达旦,连续工作14个小时。
银晓刚说:“麻醉在手术中非常关键,如果把麻醉比喻成一次飞行的话,起飞和降落都非常重要,维持生命体征平稳就是我们的使命,精准、无误、安全苏醒才是麻醉的结束。”手术中,他需要一边观察病人的手术指标,一边听各种仪器设备的声音,及时调整麻醉药物的用量。
“在相对密闭的空间,保持高度集中的工作状态,在手术室里不敢有一丝松懈,一旦手术完成,疲惫感就会席卷全身。”下班后的银晓刚如大多数麻醉医生一样选择用“躺平”的方式进行减压,以至陪伴妻子和孩子的时间极少。对此,他满怀歉意却又无可奈何。
安全用药的“把关人”
大多数人对药师的认知仅限于“不是在药房卖药,就是在窗口发药”。患者和家属大多知道来病房查房的是医生和护士,但很少知道查房人员中还有临床药师。而周菊香就是其中一位。
“医生,真的太感谢你了,让我天天打针,真受不了,现在能换成口服药物真是太好了。”8月11日,该院一名患者向周菊香连声感谢。该患者为腹膜透析患者,此前其主治医生提出的治疗方案为皮下注射药物。周菊香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与实际需求,与主治医师沟通会诊,为患者提供了最佳治疗方案。
“每次看到通过我所学到的知识能够帮助病人更好地解决疾病问题的时候,就觉得自己做的事是很有意义的。”而周菊香每天做的,就是走到临床一线、走到病人身边去,更好地了解病人的用药情况和需求。
“我们是医生的好伙伴,在与医生查房的过程中,与医生共同调整患者的用药方案,回答医生用药方面的问题。我们也是患者用药‘把关人’,通过对患者进行用药教育、提供用药咨询等,提高患者用药的依从性。我们更是医药质量的‘守卫者’,通过会诊、用药点评和干预分析等促进合理用药,减少医疗隐患。”谈及自己的工作,周菊香一脸自豪。
“因为我们每天会面临不同的患者,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随着诊疗指南的更新,要能为患者提供更好的药物治疗方案,我们就要不断地去学习并更新知识。”每晚在孩子睡着后,周菊香还会习惯性地查找资料解决当天遇到的用药问题。
健康管理的“多面手”
“全科医生不仅仅是一名医师,还需要是一名管理者,成本控制者。”李宁感慨。2020年,该院全科医学科单独成科。由于前期人员不足,李宁作为科室的“首发”成员和同事们一起总是在带头门诊和住院部两头转。
自开科以来,李宁就负责科室的临床教学,制定教学计划,并与基层基地联动,配合科教部、医务部等部门工作。为更好地跟进患者情况,李宁提倡创建全科病友群,为患者连续性照护、随访、就医提供便捷。
有人说,全科医生就是什么科的病都会看一点,但那个科都不精的“万金油”。对此,李宁认为,这不是通常理解的“全能医生”的概念,全科医疗特色应该是以人为中心,以家庭为单位,以社区为范围,以预防为导向的人性化、可及性、协调性、连续性、综合性的全人照顾,让更多病人感受到诊疗的温度。
“作为一名医生,就要全心全意为患者着想。”这是李宁从医的信条,也是她坚守的原则。李宁说,每每看到患者脸上重新露出的笑容,就会有种职业获得感、幸福感,顿时所有疲劳都会消散,工作起来也更加有干劲了。
放眼全科医疗的未来,李宁说,希望在以后的工作中发挥专业特长,为更多的患者带去全科特色医疗服务。同时抓好全科基地教学工作,让更多的专业人才加入全科队伍,担负起百姓健康守门人的职责。
“你们奋斗的样子,真美!”在这次邵阳2022年“最美医生”评选活动中,获得“最美青年医生”的还有谢辉、付锦晖、文波、罗香蓉、张国秋。他们和所有优秀青年医生一样,接过守护健康的使命,听党召唤,聚爱发光,用行动书写新时代青年医者的担当。
文:李文娟 孟天笑
图:孟天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