遏制“细菌”耐药 我们在行动
2022-11-28 09:12:28
15822 收藏
为提高全球对抗微生物药物耐药问题的认识,树立抗微生物药物合理使用观念。2015年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每年11月的第三周定为“世界提高抗微生物药物认识周”,2022年的主题是“齐心协力,遏制耐药”,近期,国家卫健委联合13个部门制定了我国《遏制微生物耐药国家行动计划(2022-2025年)》。
细菌无处不在,我们体内的细菌比细胞数要多10倍,我们周围的大部分细菌都是不致病的,但也有少数是致病的。这些细菌轻则造成身体不适,重则引起致命的流行病。幸好,人类发明了抗生素来抗击细菌感染。抗生素的使用使得以前被看作是致命的感染性疾病得以轻松治愈。现在,越来越多的抗生素对细菌失去了作用,这就是细菌耐药。细菌耐药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很多人面对耐药菌感染的时候无药可用。
抗生素都是通过作用于细菌的一个靶点来杀灭细菌,当细菌的这个靶点发生改变时,这种抗生素就不能通过这个靶点来杀灭细菌,细菌就对这种抗生素产生了耐药。
细菌的数量庞大,在细菌复制(产生下一代)的过程中会产生变异,这些变异就有可能发生在抗生素的作用靶点,当细菌接触抗生素时,那些作用靶点未发生变异的细菌就会被杀灭,那些靶点发生了改变的细菌就能存活下来繁殖下一代。这些存活下来的细菌就是耐药菌。因此,准确来说不是抗生素让细菌产生了耐药,而是抗生素杀灭了非耐药细菌,使得耐药细菌可以大量繁殖。与抗生素接触是耐药菌被选择存活下来的必要条件。细菌的耐药基因还可以在不同的细菌之间相互传递,导致更多的细菌耐药。
1. 严格把握抗生素的使用指征,减少抗生素对我们体内细菌影响;
2. 不乱丢乱扔过期抗生素,减少抗生素对环境中细菌的影响;
3. 遵医嘱用足抗生素疗程,减少细菌产生变异的机会;
4. 做好日常手卫生,减少细菌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