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报响起,心理师真有这么神吗——请关注“非自杀性自伤”青少年群体
2022-02-28 16:05:30 9150
  • 收藏

    最近热播的网剧《女心理师》,直击社会热点问题,一开播曝红。

    而我,作为一名临床的心理治疗师,十六年前一口气读完了毕淑敏老师的《女心理师》,这次看到小说改编搬上电视网络,演员阵容空前强大,内心既期待又忐忑,期待电视剧对心理工作的艺术演绎,又担心剧情的展开是否会有违心理学伦理,因为这一行,对于“保密、保密、保密”的要求实在是太高了!同时还紧张担心,是否会拍成“神剧”,让民众对心理咨询工作更加理想化,不接地气……

    全剧开场是一起青少年自杀心理危机干预事件,瞬间吸住了观众们的眼睛。心理咨询师贺顿(杨紫饰)——心理援助中心的一位工作人员,接到了尤娜(章若楠饰)坐在楼顶想要跳楼自杀时打来的求助电话。

    贺顿凭借过硬的专业能力,成功稳定了尤娜的情绪,指导女孩慢慢回到安全地带,为救下出现自杀冲动的女孩赢得了宝贵的时间。而援助中心强大的数据分析系统、完善的多位一体应急援助体系,多部门快速精准的联动机制,最终成功救下这名女孩。

    相似的情形如果出现在现实生活中,当警报响起,会是怎样的?心理师真有这么神吗?!

    答案显然是:“不太可能。”

    https://mmbiz.qpic.cn/mmbiz_png/fgnkxfGnnkTdJTQiaibicRYEn8lFak5AzngMdcdxZFcufNq4JibQe8G8xgM7XYSgfgI0DjGl6t6adxyIvMQNicFxibicA/640?wx_fmt=png";);">






    现实生活中,没有精准报警定位的监控系统、没有风驰电掣如特种兵般的老师、没能看到求助者的面部表情和肢体语言、没有剧本台词告诉求助者会如何诉说、心理师要如何应对……太多的未知,太多的不确定,仅凭一根电话线,心理师能做的事情其实非常有限。帮助求助者稳定情绪,慢慢恢复理智,回归到安全地带,这一切犹如刀尖上舔血,险象环生。


    前段时间,人民日报公布了一组数据:咱们国家青少年抑郁检出率高达24.6%。换个说法就是,大约每4个孩子里,就有一个检出抑郁,是不是足够让人震惊。

    在我们医院的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室,所接诊的孩子中出现抑郁倾向比例也是很高的,较多的来访原因是厌学和自伤,最严重的情况就是自杀未遂、自杀演练、反复的自杀意念等等。通常一个人,从感觉心理痛苦到不想活了,中间经历了很复杂的过程(请见下图:Shneidman的自杀立方体模型)。

    从模型可以看出,这中间是有一个逐渐累积上升的过程。而从一个人的视角出发,从出现自杀想法/意念、草拟自杀计划、到做自杀准备、进行自杀演练、做出自杀尝试,也是一个逐渐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往往与个体感觉到的痛苦感、压力感、绝望感、无力感、空洞感等等有关。这些人中有一部分是独自悄悄在做这些事情,这一部分人自杀成功的比例是较高的,而另一部分人内心的矛盾较多,如果身边人留意,是会观察到的,这一部分人会用各种各样的方式发出求救的信号,这些信号就是身边人和专业工作者可以陪伴来访者去理解和工作的部分。

    而在临床工作中,还有一类人,更易出现冲动自杀的行为。就像剧中的尤娜,并非一位情绪低落、意志消沉、对一切事物丧失兴趣的抑郁症患者,但她却存在着许多在抑郁发作期常见的自伤行为和自杀观念。她用水果刀划伤自己,在深夜里自扇耳光,多次出现自伤行为和自杀观念。

    这种自残行为在临床上并不少见,这在专业上被称为“非自杀性自伤”,多发生于青少年。


    “非自杀性自伤”













    特指个体直接、故意损害身体组织,但并不打算造成死亡的行为,包括割伤、烧伤、咬伤自己等多种不为社会及文化所接受的形式。非自杀性自伤起病约在12∽14岁之间,约17%的青少年可达诊断标准。也就是说,在100个青少年当中,有17个曾经或正在发生着自伤自残行为。

    在炎热的夏季里,来心理门诊就诊的青少年中有不少人穿着长袖上衣和长裤。有经验的精神科医生/心理师会在征得他们同意之后将其袖管往上捋捋。

    这时,无须多问,一道道或新鲜或陈旧的伤疤,层层叠叠已经说明了一切。

    有些家长和老师看到孩子的伤痕会关心关切,及早带领孩子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孩子通过自伤来改善情绪、惩罚自己,当这二者之间的连接还未完成的时候,帮助孩子找到合适的改善情绪的方法,就不需要通过自伤的方式来改善情绪了,实践证明越早干预效果越显著。

    如果身边人忽视这些信息,孩子一次又一次的用这种方式处理情绪,爬满四肢的疤痕或来自美工刀,或来自钥匙、卡扣甚至是回形针,这种处理情绪的方式也就会逐渐固化下来形成个体的应对模式。他们当中的一些人由于肢体上的伤痕过于密集,被形象地称为“条形码男(女)孩”。“条形码”的每一条,都承载着一次自我伤害的记忆

    ×



    孩子自我伤害时,内心的话语是:“心里太痛了,这么做了,心里的痛就没有那么痛了。”


    “只要我这么做了,爸爸妈妈就不会吵架了。”


    “看着血渗出、流出,我才有活着的感觉。”


    “一开始会有点痛,后来就麻木了,再后来反而有点舒服……”


    只有专业人士和亲历者才清楚,现实往往比影视剧所呈现的更加触目惊心。好几次,当来访者告诉我刀割下去流血时,自己已经感受不到痛的时候,我的心深深地被刺痛了,恐惧从心底升起,因为这是一种极其危险的情形,出现生命危险却感受不到。


    非自杀性自伤的意义,在心理学上被称为“精神症状的原发获益”。这些所谓的“获益”,或指获得亲人和朋友的关注和支持,或指逃离不良的感受和想法,又或许相反,是为了获得正性的感受和想法。有的时候,个体想要拼命获得这种所谓的“正性的感受和想法”的行为,可能仅仅是想获得一种活着的感觉。相比什么都感受不到,痛楚对这些人来说可能不算什么。这,又是多么“痛”的体验!


    童年期虐待/被忽视、同伴影响(社会性传染)等社会因素,增加了非自杀性自伤的发生。不仅同龄的青少年会相互模仿这种危险行为,电影、电视剧等媒体工具都可以间接影响非自杀性自伤的发生。


    在我们接诊过的青少年患者中,就有很多是通过同学朋友间的模仿而发生自伤行为。在此之后,每当孩子感觉情绪低落、无法达成对自己的期待时,就通过自伤来改善情绪、惩罚自己,当这二者之间的连接一旦完成,想要消除这种行为就绝非一朝一夕的事。在新的健康的改善情绪的方式没有建立之前,是不建议简单中止/制止这些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因为这些糟糕痛苦难受的情绪和感受需要一个出口,需要被看到被理解。


    “无理取闹” “没事找事”“作死”……这些都是旁人在看待自伤的青少年时本能会出现的评判,而作为精神科/心理科医生和家长,我们应该看见他们手上那些“鲜红色的求救信号”,也希望更多的人看见“鲜红色的求救信号”,并积极行动起来,施以援手。


    要想帮助有这种行为的孩子,首先要保持充足的耐心,持续保持对孩子不良情绪状况的敏感性,及早发现及早干预,可以在专业人士的指导下,不断评估和监测非自杀性自伤的危险程度和好转程度,改善家庭关系、和谐家庭氛围,进行压力的科学管理,积极查找相关原因,整合多方资源一起帮助孩子共度难关。如《女心理师》剧中尤娜的潜意识里就是试图以自我牺牲来挽回破碎的家庭,家庭关系的改善和父母的容器功能同样重要。 


    “2021年中国国际心理危机国际研讨会”呈现了全球最近的研究进展。据美国CAMS已经发表的数据统计,约有30%左右出现自杀意念的人最终会自杀成功,加强对出现自杀意念人群的早期干预已经成为业内共识。所以在个体出现非自杀性自伤行为时,要仔细鉴别患者是否还合并了抑郁障碍、双相障碍或其他精神障碍,并及时请精神科医生会诊,进行整合治疗。应对非自杀性自伤的心理治疗,首选辩证行为疗法,这是一种行为改变取向的心理治疗手段,帮助患者梳理复杂的情感、识别内在驱动力,获得稳定化的能力

    一篇《看完女心理师,我妈给我道歉了》的文章上了热搜,引发了很多观众对家庭教育的热议,杨紫在接受访谈时说:“能够让大家在遇到心理问题时,不再羞于去面对,主动寻求帮助,我觉得这部戏的目的就已经达到了。” 很多网友在看剧时,纷纷破防直呼击中痛点,通过看剧科普心理咨询的相关内容,善莫大焉!


    每个人都是自己心理健康的第一责任人,哪怕身边的人都不理解自己,自己也要选择自救。当发现身边人有出现消极想法与自杀言论时,我们也都有责任提醒/陪同/带领个体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


    本剧开场的独白很长,是心理援助中心的科普推介文,全盘转录如下:“世界卫生组织在官方网站发布的,2019年全球自杀状况报告数据显示,全球每年超过七十万人死于自杀,每四十秒就有一人自杀死亡。时至当前,自杀仍是造成人类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中国的自杀率在过去二十多年,呈现出明显下降的趋势。造成自杀的原因,是极其复杂的。弗洛伊德的心理动力学观点认为:自杀是个体经历巨大心理刺激时,激发的内心冲突所导致的一种行为。而从研究数据上来看,自杀发生的原因,主要源于家庭关系、婚姻纠纷、人际不合、以及精神障碍等问题。大多数自杀者,在自杀前的心理活动,呈现矛盾状态,他们一方面渴望摆脱生活中的痛苦,一方面又保留着求生的欲望。当自杀者产生这种犹豫不决的心态时,实际上也是在向身边的人发出一种求救信号。而这种信号,便给自杀危机的干预工作,提供了无限种可能。可一旦自杀者发出的信号被忽视,便极有可能导致无可逆转的后果。生命可贵,大众的心理健康问题不容忽视。如果您发现了您或者您身边的人产生了自杀的想法,都应立刻向专业人士寻求帮助。欢迎拔打…… ”


    邵阳市中心医院未成年人心理健康室成立于2014年。8年间,接诊了数以万计的未成年人,在这里,心理咨询/治疗师陪伴着很多的孩子走过了人生的至暗时刻。很多的孩子是徘徊在自杀边缘的时候被救回的,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他们告诉我说:自己想学心理学专业,原因是觉得心理医生是可以帮助到人的。


    当警报响起,心理师或许没有剧中贺顿那样的无所不能、淡定优雅,现实工作中每一位心理师在接触到警报时,工作的弦立刻紧绷启动,进入到细致缜密的工作状态当中,稳定的情绪、温和的言语、合作的态度、中肯的措词、深刻的理解、精准的共情、诚实开放平等……让来访者的情绪逐渐稳定下来,回归到理智的状态,并且习得一些稳定化技术,帮助自己在以后出现情绪失控的时候有效地使用。


    “生命至上”是心理工作的基本原则,每个人的生命都是宝贵的唯一,善待生命,温暖守护,没有一个寒冬不会过去,让我们一起携手,迎接春暖花开!


    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室简介


    邵阳市中心医院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室于2014年5月成立,开展的心理评估、心理辅导/咨询/治疗工作,以“人”为整体视角了解个体内心世界,全面、深度、细致帮助未成年人面对心理成长困惑,提升心理健康水平;帮助家长理解孩子,共同整合资源帮助孩子,已为本市各县区及周边地区数万名的未成年人提供心理健康维护服务,得到了各级政府主管部门的高度肯定和良好的社会反响。

    地址位于培训中心大楼6楼,开诊时间为周一至周五(8:00—12:00,14:30—17:30)以及周六上午(8:00—12:00),联系电话0739-5503241。

    心理/情绪/情感障碍的常见症状

    1、情绪低落或情绪不稳,时间超过二周未缓解

    2、长期躯体不适,经躯体检查未发现明显器质性改变
    3、人际关系出现严重问题
    4、自觉学习/工作压力过大
    5、遭遇重大生活挫折
    6、长期处于家庭纠纷或关系紧张的家庭中
    7、学习/工作困难
    8、青少年过度叛逆
    9、过度上网的相关问题等
    10、出现自杀想法/意念等




    人员配备及资质介绍


    付师南

    精神科主治医师;

    硕士研究生,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临床医学本科毕业,硕士就读于中国医科大学,取得精神病学与精神卫生学学位。曾在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学习。擅长情感障碍、青少年情绪障碍、注意缺陷障碍的诊断和治疗。



         曾瑞伟

    心理治疗师;

    心理学本科,资深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解密青春期养育培训讲师、邵阳市精神卫生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先后接受了精神分析、认知行为治疗、自体心理学SPEP国际项目等专业培训,2009年赴武汉市中德心理医院进修学习,个案咨询12000余小时,对青少年情绪心理障碍、各类神经症的心理咨询与治疗有着丰富经验。



         袁艳艳

    心理治疗师;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副高职称,精神分析与动力学受训背景,个案经验2000小时以上,持续进行个人督导,团体督导与个人体验,擅长儿童与青少年心理问题干预,常见心理疾病的心理康复与治疗。


    心理门诊(非药物)挂号流程图:本门诊必须提前挂号预定,谢绝空降!

    挂号二维码:邵阳市中心医院→全科医学科→心理门诊(非药物)


    文/图:曾瑞伟


    上一页:没有了 下一页:保持创文工作常态化,不断提升文明创建水平​——市中心医院组织召开第三季度创国文工作考评总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