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内镜,让医生有了“第三只眼”
2021-01-20 09:42:53 10932
  • 收藏

     提到消化内镜,大多数人可能只会想到能直接观察消化道内腔粘膜表面情况的电子胃肠镜,也就是医生双眼能直视观察到粘膜表面的镜像情况,而对“超声内镜”这个名词比较生疏。

      市中心医院消化内镜中心主任、主任医师李超民介绍,传统的胃镜和肠镜主要用于观察消化道粘膜的病变情况,如粘膜有没有充血、水肿、溃疡、糜烂、肿物,异常血管等。不能观察源于黏膜层以下的如粘膜下层,肌层,管壁以外的病变情况,有经验的医生虽然有时可以凭粘膜层的某些征象间接推断可疑的粘膜下病变,但毕竟只是估计加推断不能确诊为了解决这一难题,超声内镜应运而生了。 

      顾名思义,超声内镜是超声与内镜技术的融合,它有内镜的功能,能直视下通过白光或电子染色,放大等功能观察到粘膜表面的情况;它更有超声扫描的功能,能对发现的病变以零距离贴近的方式实时扫描,进而由表及里探查出消化道管壁情况,如病变起源的层次,物理性状(是实性,囊性等),管壁外周围邻近脏器与淋巴结的情况,从而显著提高内镜和超声的诊断水平。因此,人们把它的这种能发现普通内镜下双眼不能发现的消化道壁深层次甚至腔外病变的能力,生动形象地称为“第三只眼”。

      李超民主任解释,作为医生的“第三只眼”,超声内镜有比较广泛适应症。比如说能判断消化道粘膜下肿瘤的来源与性质(是粘膜层的病变如息肉还是粘膜下间质瘤,是良性还是恶性);判断消化道恶性肿瘤的侵犯深度,淋巴结转移情况,进行手术前的TNM分期,对指导手术有益;可评估食管胃底曲张静脉的程度,也可评估消化性溃疡的愈合情况;可检查临近脏器的病变如通过食管扫描可检查纵膈病变,通过胃十二指肠扫描可检查胰胆病变等等。

      李主任说,超声内镜技术为疾病的诊断提供了可靠依据,提高了肿瘤诊断的精准率,避免了误诊,更能为内镜治疗如内镜下早癌,粘膜下肿瘤的剥除等,提供有益的术前指导,从而让数患者得到了及时有效的治疗。现年50岁的患者陈洁女士(化名)就是利用超声内镜进行检查,确诊了自己的病情。得知并没有患恶性肿瘤,她如释重负,不由得长舒了一口气。陈洁在医院体检进行胃镜检查时发现,距门齿18CM上段有一处粘膜下隆起,表面光滑,触之质硬。充气后大小可改变,但不能完全消失。胃镜诊断为食道上段肿物,病理活检结果阴性。患者对这个诊断结果非常焦虑,辗转多家医院就诊。由于诊断仍不能明确,陈洁背负了沉重的心理负担。后来,陈洁转至市中心医院就诊,医生建议她做超声内镜检查。超声内镜提示,她的食道管壁层次结构清楚,管壁外见骨性混合回声光团压迫食管壁,致食管壁变形,诊断为食管外椎体压迫。医生告诉陈洁,所谓的“食道肿物”其实不是恶性肿瘤,而是食道外椎体的压迫。诊断结果明确了,陈洁的焦虑随即解除了,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李主任介绍,超声内镜除了诊断方面的优势外,在超声内镜引导下的治疗也有独特的应用超声内镜引导下细针穿刺吸取细胞学检查(EUS-FAN)、超声内镜引导下注射技术(EUS-FNI)、超声内镜介导下的引流技术、超声内镜介导下的射频消融与粒子植入等。作为一门新兴前沿的学科,我省大多数地市级医院已开展了超声内镜,我院也先后派出多名资深医师赴上海、南京、广州等地进修学习。开展超声内镜的几年来,科室EUS团队累计完成超声内镜上千例,极大地提高了消化道疾病诊断的确诊率和阳性率,对内镜下的手术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陈贻贵 刘丹撰写)

     


    上一页:成人疾病儿童化 低龄胃病勿轻视 下一页:没有了